众所周知,原油供应过剩一直以来是原油空头的指望,其中有赖于一度如火如荼的美国页岩油行业。根据最新的EIA数据,美国原油生产量为全球第一,达到1260万桶/日。和沙特相同,美国几乎全部原油产量都由国内油企提供。
我们知道东汉末年的风云际会之中,有两场战役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一个是著名的三方会谈——赤壁之战,曹操、刘备、孙权三巨头总算搭在了一场戏中,这厢周公瑾笑看樯橹灰飞烟灭,那头的曹孟德只能哭丧着脸借古讽今,一句:“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就让场下的幕僚鸦雀无声。
而曹操口中的郭奉孝正是在河北大放异彩,在这里恰恰发生了另一个决定三国历史走向的大战——官渡之战。
三国是历史大ip,文创附属产业极其繁荣,这里面尤其以《三国演义》最为传奇,数百年过去了依然不减畅销书的声望,三国时代的一个个名字似乎从英灵殿中跳了出来上演了一出出传奇故事。但故事之所以为故事,就是有文学加工的因素在里,袁绍曹操的河北大战也不例外。
袁绍的地盘有多大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官渡之战的面纱。首当其冲的就是统一了河北的袁绍,他在统治区域内实际的动员能力真有那么大吗?
这里我们先给出结论,地跨冀州、青、并、幽四州之地的袁绍其实并没有账面上虎步河北的硬实力,他对这四州的统治程度也有所不同,这可以从他南征曹操前所做的人事安排可以看出来。
最爱的老三袁尚留守冀州,老大袁谭经营青州,老二袁熙坐镇幽州,还有一个并州没人管,但是儿子不够用了只好拿外甥来凑,去顶并州差事的正是袁绍的外甥高干。
老三袁尚最终继承了家业,也是袁绍觉得最像自己的儿子,所以在袁家最吃得开。长子袁谭虽然不为老父所喜,但出道最早,在袁绍统一河北的过程中功勋最著,也是袁家内部势力的一极,后来同门操戈的主角也是老大和老三两人。至于次子袁熙,想必他的老婆甄氏都要比他有存在感,毕竟甄氏被征服者曹丕所纳后还是为曹家生了最后一个有实权的皇帝曹叡。但是老二袁熙再不济,毕竟还是亲生血脉,即使高干算得上文武秀出也抵不过一个儿子香。
可以说这几个人的重要程度排列一下就是袁尚>袁谭>袁熙>高干。
根据这个我们可以大胆的揣测在袁绍的势力范围内各州的重要程度依次为冀州>青州>幽州>并州。而事实也是大概如此,这种重要程度与经济、人口、军事息息相关,也与袁家在当地的统治基础有相当大的联系。
五胡乱华的源头,被少数民族占据的并州
首先我们来看外姓人当家的并州,并州在汉时设有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九郡,这时候的并州还不是李唐龙兴的地方,地广人稀是并州的三大问题之一,最拥挤的雁门郡也就二十四万人,至于其他的郡国大多在几万上下,在农业经济时代,没人几乎就等价于生产力落后,这就决定了并州并不是一个汉末诸侯可以依靠的龙兴之地,也间接宣布了其对官渡大战袁绍的后勤补给基本就帮不上忙。
而且并州的问题还在于汉人虽少,但少数民族多啊,这第二个问题就来自复杂的民族成分。自位面之子刘秀时期南匈奴内附东汉,建王庭于五原后,并州北部逐渐成为了这些匈奴人的势力范围,东汉末年,宦官乱政,匈奴人在於夫罗的率领下一度攻占了太原、河内等并州大郡,而晋惠帝司马衷时期爆发的五胡乱华最早掀起波澜的就是匈奴,最早成为战场的也是并州。
并州
除了匈奴以外,乌桓也是并州的一大外来户,东汉末年并州的上郡是乌桓聚居的地方,而西河郡的困扰主要来自羌人,至于北部新兴的草原主人鲜卑,他们早在汉灵帝时期就侵掠边境,从凉州的河西走廊,到幽州的燕山山脚,从西到东鲜卑人那是一个没放过,并州自然也是。灵帝时期边境的混沌随着汉末军阀战争的加剧愈发难解,而这时候鲜卑又出现了一位强力领袖柯比能,制御群狄,尽收匈奴故地,自云中以东直抵辽水,皆为鲜卑庭,数次犯塞寇边,幽并苦之。到了后来并州的五原、雁门、云中、定襄甚至成为了鲜卑的势力范围,不复为朝廷所有。
一般来说边患严重的地方为了自保民风更近胡人,远的比如说西汉的飞将军李广骑射远高出同时代汉人水平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他年轻时长期生活在于匈奴接壤的陇西天水,而近的吕布、张辽作为三国时代的名将也是来自胡汉杂居的并州,都说吕布三姓家奴,但这乱世想要大旗三天两头的换也是得有资本的,并不是所谓的万夫莫敌的武勇就够各方大佬对你高看一眼,而是吕布手上的并州骑兵,那时候的天下骑兵强军,一支来自凉州,另一支则是并州骑兵。
吕布能有这种私兵,意味着别人也能,也意味着并州地方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大小不一的私人武装。当这种私人武装和山地豪族武装黑山军合力的时候,局面就会更加难解。而从曹操彻底击溃袁绍在并州的代理人高干时,并州的黑山军首领张燕带着十多万部众归降来看,并州的私兵势力之大可见一斑。
也正是因为在少数民族武装和本地武装的夹击下,袁绍并未掌握并州全境。
根据《三国志》记载,牵招曾进言:“并州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带甲五万,北阻强胡。”力劝高干迎袁尚,静观其变。从这一段我们可以知道高干打理并州时势力范围西侧达到了黄河,而并州北部前面说了早已不是王域,那我们基本就能推断袁绍的统治维持在上党、太原两郡,并可能影响到雁门的南侧以及西河的河东部分。虽然五万铁军几乎是袁绍南征军的一半,但张燕和游牧民族的骑兵就在隔壁,这也决定了并州不仅在经济上帮不了袁绍,就算军事上也因为北方少数民族的牵制,将高干限制在了上党太原难以动弹。
不和乌桓打好关系就搞不定幽州
高干的并州情况复杂,袁熙的幽州也没好到哪去。
幽州地跨又称幽州刺史部,管辖:代郡、上谷郡、涿郡、广阳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辽东属国、乐浪郡
幽并一向并称,并州有的毛病幽州也一个不拉。并州缺人,幽州也同样缺人。汉顺帝时期人口最多的涿郡也不过六十多万人,数量跟冀州的普通郡国大体相当,其他郡国的人口基本不到十万。
幽州
不过幽州在汉末不是汉末黄巾之乱的重灾区,倒是因为相对安定的局面吸引了一些流民的青睐前往。增长的人口虽然拔高了幽州在各州之中的地位,但也带来了其他负面影响。虽然时任幽州牧的刘虞处置得当,大量从青州、徐州避难的百姓都在幽州安生立业,但矛盾还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滋生,这里面既有士族与庶族的矛盾更有本土豪强与外来大族的矛盾,错综复杂的关系显然加大了施政难度。
并州的少数民族武装问题,在同为边境州的幽州一样存在。乌桓作为制衡的匈奴的力量早在汉武帝时期就被朝廷安排在幽州五个边地郡的北侧游牧。随着乌桓的内迁和繁衍生息,他们的势力迅速在幽州壮大。辽西辽东的乌桓骑兵甚至一度打到了徐州、兖州。为了遏制乌桓的势力,一面需要青州徐州的赋税调度接济用来整军备战,另一面还得好好安抚乌桓,将打仗的风险降到最低。
而据《三国志》记载,袁绍对于乌桓的策略宠其名王而收其精骑,一方面他利用公孙瓒和乌桓的矛盾,和乌桓首领蹋顿实现了联姻,另一方面又假借汉献帝的名义对三位乌桓首领进行了册封,袁绍与乌桓的同盟关系也在于公孙瓒作战时期达成,后期袁二、袁三能够在战败后还托庇于乌桓,就是因为袁绍达成的这层同盟关系。
不过宠其名王虽然成功了,但收其精骑并不是其字面意思,袁绍并不能调度乌桓的骑兵力量,这从袁绍南征军中骑兵万人的配置就可以知道其骑兵虽相对曹操有优势但这数量并没有特别巨大,所以乌桓更多的是一个买马的贸易伙伴。
就像并州因为胡汉杂居导致私兵盛行,这幽州也不能例外,这些称霸一方的地方豪强谁也不服,唯有刘虞能震的住,公孙瓒之所以败亡就是因为他袭杀了刘虞,引得诸多支持刘虞的士族不满,袁绍能够顺利进占幽州一是乌桓作为外援,二是以鲜于辅作为内应攻杀了公孙瓒的渔阳太守邹丹。
建安四年春,袁绍刚刚解决了北方最大的对手公孙瓒,仅仅一年之后,袁曹之间的决战就正式打响,时间短的甚至不够袁绍在幽州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也不能让袁绍彻底降服这些地方豪强。鲜于辅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接受了朝廷的册封,以建忠将军的身份督六州军事。
官渡之战前,辽西是乌桓的势力范围,辽东则是最后要了袁家兄弟命的公孙度的势力范围,渔阳、广阳、辽西、右北平的地方豪强也没有容易对付的。
幽州势力划分
刚刚攻灭公孙瓒不久的袁绍显然驾驭不了幽州的各方势力,政令不出州治的他对于幽州各方势力的期待就是不被曹操所勾引,避免腹背受敌的尴尬。
青州很乱,臧霸是这颗棋子是曹操用独立的地位换来的
青齐地区自春秋战国以来一直都是人口聚集,经济发达的关东重地,而东汉时的青州大致相当于如今山东北部和东部一带。
我们之前说到幽州因为黄巾之乱的流民而人口大增,那么人从哪里来,很大一部分就来自青州,青州也是黄巾之乱影响最为深远的地方,曹孟德在兖州一战收降的三十万人,优胜劣汰后整出来的青州兵就是来自黄巾军。
所以即使青齐地区自春秋战国以来一直都是人口赋税的重地,也经不住黄巾军和官军的连续拉锯,刚安稳没多久,又续上了公孙瓒和袁绍的火力。打了整整两年,袁谭才终于击败了公孙瓒委任的青州刺史田楷。但这种击败也局限在一定范围内。青州的七个郡国,袁绍真正能控制的也就只有平原、济南、乐安三郡。而袁谭无论是官渡之战前经营青州,还是在官渡之战后和袁尚争权,他的根据地都在平原,这个刘备出道的地方在东汉其实是也是青州的经济人口重镇,即使如此还是没满足袁谭扩张的胃口。他继续向北海的孔融发起优势,这大乱斗造成的局面就是在北海黄巾军余部可以随意进出,据《后汉书·郑玄传》记载大儒郑玄从徐州返回北海高密县时,便遇上黄巾军,还“相约不敢入县境”,侧面说明在北海南部高密县附近,黄巾军是可以随便流窜的,这也是连续战争造成的权力真空。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两个事实,第一孔融已经被袁谭挤压到了北海郡北侧,管不到南面了,第二袁谭击败孔融后,也没有剿灭当地的黄巾军余部。这很大可能是因为袁绍与黄巾余部达成了某种协议,这显然不是一个秘密,因为青州的地方军阀臧洪也据此讥讽过袁谭:“足下讥吾恃黑山以为救,独不念黄巾之合从邪。”这从后来曹军在青州的“济南、乐安黄巾徐和、司马俱等攻城”的情况来看,不仅是北海,连济南、乐安也都有黄巾军的身影。
即使如此,袁谭前期经营青州显然是成功的不仅将孔融打到了北侧一隅,甚至还向山东半岛的最东处的东莱派出了太守,即使东莱的一部分还掌握在公孙度手中。
不过袁谭的好日子没持续多久,官渡之战前曹操为了防止袁绍取道青齐从侧翼威胁其核心统治地区兖州、豫州,特意将授予了地方军阀臧霸类似于二郎神听调不听宣的独立地位,并把把琅邪、东海、北海三郡多分出城阳、利城、昌虑三郡,以臧霸为琅邪相,相当于把青、徐交界处全权委托给了臧霸管理。
臧霸的任务就是侧面骚扰,牵制袁谭,而他显然完成的不错,整个官渡之战的过程中袁谭的青州都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这既有青州各派势力盘根错节的缘故,也有熟悉青州的臧霸作为当地豪强对袁谭的强力牵制。
冀州才是根本
最后要说冀州则是袁绍起家的地方,早在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时,袁绍就已经作为冀州的渤海太守出任反董卓联盟的盟主了。冀州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地方,它的普通郡国就有六十多万人,这数量已经相当于幽州人口最多的涿郡,更是并州人口最多郡的三倍。而袁绍主政的渤海人口甚至达到了百万之多。
冀州
与幽并相比,冀州靠近京畿,人口众多,经济繁荣;与豫州兖州相比,冀州拥有更广阔的战略纵深,南靠黄河,北近燕代的自然条件提供了更多的防御可能。
袁绍对于冀州的经营时间也是最长的,早在初平二年(191年),袁绍通过下克上,兵不血刃的将上司韩馥的冀州地盘据为己有。而之后袁绍在冀州的经营显然是极其成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因为一个字——粮。
要知道整个三国时代,军粮都是制约各方势力的瓶颈,诸葛亮听到这必然深有感触,多少次就是因为吃不上那几顿饭,最终成了泪满襟的英雄。而曹操之所以能够在混沌的中原脱颖而出,很大原因就是健全的屯田制度保障了军队的粮食供应。而袁绍相比曹操,在这方面也不遑多让。试想一下,官渡之战,袁绍军队的人数相对于曹操有着两到三倍的优势,即使如此,袁绍的军粮还是要多于曹操,要不是乌巢一把火,鹿死谁手还不一定。
这种稳定的军需供应不能从简单的盘剥百姓来解释,而我们前面也说了青幽并三州在军需上能提供的帮助是有限的,大部分的粮草供应还是有冀州搞定。
考虑到袁绍一向有仁政的名声,甚至他死时河北百姓纷纷落泪,其在民政上轻徭薄赋,劝农劝桑,推动农业生产恢复的工作颇有成效。但是基本被袁绍控制下的冀州也不是铁板一块,巨鹿是张角的故乡,张角是谁,就是鼎鼎有名的黄巾起义联合创始人,可想而知,在当地黄巾军的势力还是有有一定基础的,而黑山军作为太行山中的山地武装也在冀州北侧牵制着袁绍的行动。这部分武装力量虽然不足以颠覆政权但还是有足够的存在感,以至于曹操后来攻破邺城后还特意安排大将张辽巡抚赵国、常山等地的黑山军。
可以说官渡之战时期的袁绍对于并州的控制是最差的,仅仅靠着上党和太原的五万驻军对北侧的游牧民族和各地的地方武装或武力威慑或政治利益的置换来达到平衡,但其人口数量在袁绍的河北四州实际控制范围里是最少的,这意味着不仅上党的五万军队有北阻强胡的任务不能轻动,甚至连军需辎重的支援也很难做到,所以这里就得由能力不错的高干来负责,即使驻军主帅有点小心思各方面的压力也会令他难以动弹。
而幽州情况与并州大致类似,但是袁绍能控制的区域更大,人口更多,因为地处北部边陲有较多的安全距离,辽西的乌桓更是袁绍的坚定盟友,这是一个条件更优越的并州翻版。所以这里就交给了能力中庸的次子袁熙。但是鲜于辅、公孙度虽然不会在局势不明朗时就着急帮曹操开辟敌后战场,但是袁绍想要调度他们也是不现实的。
青州的情况又有了一些变化,作为内地州,这里没有游牧民族的威胁,这里无险可守,曹操从这里可以进攻冀州侧翼,袁绍可以将这作为跳板骚扰徐州,这个战略重地是袁谭一手打下来的,由久经战阵,经营青州多年的他来负责没啥问题。平原人口众多,袁谭势力稳固但是除此之外东有公孙度,南有臧霸,到处都有黑山军、跳板的作用也是难以发挥,支援官渡前线怕也是不能太多,毕竟臧霸的牵制力摆在那里。
而冀州是袁绍的主阵地,南侧的渤海距离官渡距离非常近,这既方便了补给也增添了被打击的风险,留着最喜欢袁尚搭配一群优秀臣僚的辅佐,袁绍也会安心,即使前线有意外,也能组织起有效的防御。看似不经意的人事任命其实不仅有袁绍对诸子的喜好,也说明了袁绍看似巨大的账面实力背后实际能够操作的空间,历史的有趣恰恰就藏在这种字里行间的线索里。
更多内容请点击关注线上股票配资门户
冀州幽州袁绍袁谭青州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股指配资公司_股市配资公司_股票配资交易平台观点